|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藝術評論與寫作 Art Criticism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Elsa Chen 14 years, 5 months ago

 

科目名稱:藝術評論與寫作       □必修   R選修          教師:  陳香         

任課班級:跨藝碩二

每學期開課學分數:上學期  學分     下學期 3 學分

總學分數:  3  學分   每週上課時數:  3  小時     

上課時間:每週一上午9101200           教室:  藝術學院5216  

連繫電話:07-71729303034

辦公地點:5216         

辦公時間(Office hour):請事先預約 elsahcchen@gmail.com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不得非法影印※※

 

 

一、教學目標:本課程為藝術評論寫作課程,旨在培養學生自行觀察、分析、研究藝術以及建立論述的能力。其一,將介紹與討論藝術評論的理念與演變、藝術生產體系與機制環境、藝術創作、計畫與行動,以及藝術流通等等環節。其二,將以對高雄在地藝術環境與創作、計畫、行動以及展演流通為藝術評論書寫對象。

 

 

二、教材內容:文獻、影音素材

 

 

三、實施方法:報告、討論與講授(seminars);文獻導讀

 

 

四、評量方式:課前閱讀、參觀藝術展演活動以及課堂參與(30%)、口頭報告與帶討論(10%)、期中藝術評論計畫(20%;3000字;511交)、期末藝術評論文章(40%;6000字;622交)

                            期中報告:提出期末藝術評論文章的計畫,需含標題、主旨、目標、討論問題意識、將如何討論之設計、圖片、摘要、短篇內容以及參考文獻。

期末報告:藝術評論文章

使用她/他人觀點與文章,必須引注清楚。切勿抄襲。

 

 

五、教學進度及閱讀書目

1.     2/23 (一)    大學註冊

 

 

2.     3/2(一)       Why art criticism? What can it be?

James Elkins, What Happened to Art Criticism?, Chicago: Prickly Paradigm Press, 2003.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中文譯寫版

 

 

3.          3/9(一)      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

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官方網址http://www.kmfa.gov.tw/desktop.aspx   

閱讀20012007年高雄貨櫃藝術節畫冊,瞭解、並擬出需要討論的方向。

 

4.          3/14(六)    2-5pm 演講

主題:談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

講者:李俊賢 (高苑建築系/所副教授)

        素菁提供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演講隨堂筆記.doc

 

5.          3/23 (一)    文獻分析       

蒐集、分析、評論20012007年高雄貨櫃藝術節相關藝評和研究,並提出自己的想法與初步寫作計畫。

比對高雄相關活動,如鋼雕藝術節。

         芸竹提供: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報導書目

        佩穎提供: 公民、都市與文化藝術的使用:以高雄市為個案研究.pdf藝術美學與藝術包裝的支點—從《2007貨櫃藝術節》的貨櫃出航談起.pdf

                        產業失根 文化內涵走味(佩穎)

        佳雯提供:2001年航行於人文海洋的台灣貨櫃1-3 (請從所有檔案櫃處下載)

        2009 3 23貨櫃藝術節課堂討論 怡婷、薌衡組

 

6.          3/30 (一)    展覽設計+觀看

Tony Bennett, ‘The Exhibition complex,’ in Reesa Greenberg, Bruce W. Ferguson, Sandy Nairne (eds.), Thinking about Exhibition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pp. 81-112.

文章報告:薌蘅、昀挺、佩穎: The exhibition complex

素菁_第一組報告及980406講述.doc

 

 

7.          4/6   (一)    展覽設計+觀看         

Peter S. Hawkins, ‘Naming Names: the art of memory and the NAMES project AIDS Quilt,’ in Reesa Greenberg, Bruce W. Ferguson, Sandy Nairne (eds.), Thinking about Exhibition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pp. 133-156.

文章報告:俐璇

相關藝術評論分析:文文、俊融

素菁_Name Project AIDS Memorial Quilt.doc

           薌蘅提供,請從所有檔案櫃處下載:高千惠,〈給ㄚ子的信-貨櫃與迷宮的承載〉,《藝術家雜誌》,20021月,頁240-243

          怡婷提供:陳泓易_高雄的貨櫃藝術節與城市生態進化論.pdf                 

 

 

8.          4/13 (一)   展覽內涵 +認同政治

Mari Carmen Ramírez, ‘Brokering identities: art curators and the politics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in Reesa Greenberg, Bruce W. Ferguson, Sandy Nairne (eds.), Thinking about Exhibition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pp. 21-38.

文章報告:俊融Brokering identities

相關藝術評論分析:芸竹怡婷薌蘅 

俊融提供,請從檔案櫃處下載:王嘉驥台灣當代藝術奇觀化的省思1-5

 

 

9.          4/20 (一)  展覽內涵 +認同政治

Shu-mei Shih, ‘Cosmopolitanism among Empires,’ in Shu-mei Shih, Visuality and Identity: Sinophone Articulations across the Pacific, Berkerly, Los Angeles & London, 2007, 165-182.

文章報告:欣穎、知遠、羽稚

相關藝術評論分析:欣穎知遠羽稚

        欣穎、知遠、羽稚提供:陳瑞文高雄貨櫃藝術節的文化想像

 

10.      4/27 (一)    展覽形式

Bruce W. Ferguson, Reesa Greenberg, and Sandy Nairne, ‘Mapping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in Barbara Vanerlinden and Elena Filipovic (eds.), The Manifesta Decade: Debates on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s and Biennials in Post-Wall Europ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2005, pp.47-56.

文章報告:芸竹

相關藝術評論分析:昀挺、俐璇

 

 

11.      5/4 (一)    展覽形式

Okwui Enwezor ‘Mega-Exhibitions and the Antinomies of a Transnational Global Form,’ Documents, No. 23 (2004) pp. 2-19.

George Baker,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False: A Response to Okwui Enwezor,’ Documents, No. 23 (2004), pp. 20-25.

文章報告:怡婷、文文

相關藝術評論分析:素菁、燕美

 

 

12.      5/11 ()          展覽空間:美術館 (Midterm Paper Due)

並木誠士、中川理著,蔡世蓉譯,《美術館的可能性》,台北:典藏,2008,第IIIIV章。

文章報告:燕美、素菁、冠毅

        相關藝術評論分析:冠毅藝評分析:林佩穎

 

13.      5/18 (一)   10am-1pm演講

 

    講題:藝術評論與寫作如何可能?——兼談國藝會與藝評寫作之關連

 

        講者:秦雅君(國家藝術文化基金會資源發展組資深專員;藝術評論人;曾任典藏今藝術雜誌主編、副總編輯)

 

 

       演講大綱:    一、以個人經歷淺談對藝術評論生態的認識。

    二、國藝會簡介。

                                三、國藝會目前與藝術評論相關之塊面。

                1.常態補助; 2.藝評台專案; 3.《國藝會》雙月刊

 

 

    課前閱讀&瀏覽:    1. 相關網站

                                               國藝會網站:http://www.ncafroc.org.tw

                                               藝企網:http://www.anb.org.tw/

           藝評台:http://artcriticism.ncafroc.org.tw

 

        2.《國藝會》雙月刊

           四月號專輯主題:高雄的藝文空間

           歡迎上網訂閱

          

  

 

14.      5/24 (日)   公共及社群藝術參訪

2pm集合_參訪行程待定

講者:張惠蘭(東海大學美術系暨美術研究所助理教授)

 

 

15.      5/25 (一)   演講

講題:談高雄的公共與社群藝術

講者:張惠蘭(東海大學美術系暨美術研究所助理教授)

 

 

16.      5/30 (六)   畫廊、另類空間參訪

自行參訪

 

 

17.      6/1 (六)   展覽空間:畫廊、另類空間

講題:TBA

講者:吳慧芳(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組組員;曾任職山藝術基金會藝術行政及炎黃美術主編)

吳慧芳,《九0年代高雄市畫廊的變遷及影響》,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7月。

         因私人因素,活動取消

 

18.      6/8   (一)    End of Term Discussion   

6/22         Final Paper Due

 

 

六、參考書目

 A.主要書目

James Elkins, What Happened to Art Criticism?, Chicago: Prickly Paradigm Press, 2003.

Reesa Greenberg, Bruce W. Ferguson, Sandy Nairne (eds.), Thinking about Exhibition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Shu-mei Shih, Visuality and Identity: Sinophone Articulations across the Pacific, Berkerly, Los Angeles & London, 2007.

Barbara Vanerlinden and Elena Filipovic (eds.), The Manifesta Decade: Debates on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s and Biennials in Post-Wall Europ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2005.

Documents, No. 23 (2004).

並木誠士、中川理著,蔡世蓉譯,《美術館的可能性》,台北:典藏,2008

 

 

 B.參考書目

 1)當代藝術機制與藝術評論集

Charlotte Bydler, The Global ArtWorld Inc.: On the Globa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Uppsala: Acta Universitatis Upsaliensis, 2004.

陳香君主編,〈脫掉國王的新衣:亞洲雙年展專輯〉,《典藏今藝術》,20089月號,含John Clark, Britta Erickson, 高千惠, Sohl Lee和陳香君等人的文章。另見英文更新版於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rt, January 2009.

James Elkins & Michael Newman (eds.), The State of Art Criticism,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2008.

楊智富編,《台灣藝術評論檔案1990-1996》,台北: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1997

李長俊編,《台灣藝術評論研究1997-1998》,台北: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1999

高千惠,《當代文化藝術澀相》,台北:藝術家,1996.

黃海鳴,《從身體到城市的閱讀》,台北:台北市美術館,2000

王嘉驥,《新藝見‧視覺藝術篇》,台北:音樂時代文化、台新文化藝術基金會,2007.

林珮淳,《女/藝/論》,台北:女書文化,1998

陳香君,《藝術檔案‧社會閱讀:藝術與社會的深層對話》,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2004.

陳香君,《記憶的表情:藝術中的人與自我》,台北:三民,2006.

 

 

  (2) 高雄藝文

林怡慧,《解嚴前後高雄藝術雜誌之研究》,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6月。

吳尊寧,《從文化、故事與權力關係探討城市行銷取向與問題以高雄市「貨櫃藝術節」與「鋼雕藝術節」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吳慧芳,《九0年代高雄市畫廊的變遷及影響》,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7月。

倪祚沁,《邊地發聲:一九九0年代前期高雄現代美術運動研究》,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6月。

陳誼芳,《論高雄藝術之現代意識的發展與轉折1980年代談起》,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2004

黃麗蓉,《走出「文化沙漠」:戰後高雄市的文化建設 1945-2004》,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7年。

 

 

 

 

 

Comments (3)

Elsa Chen said

at 8:54 pm on Mar 23, 2009

今天大家討論貨櫃藝術節非常精彩,這個禮拜請大家來這裡放上想法吧!

Elsa Chen said

at 9:27 pm on May 17, 2009

親愛的同學

接下來我們的上課時間有所變更,謝謝各位注意XD

5/18(一)上午10-下午1,秦雅君來演講
5/24(日)下午1點在5216教室,我們先聽「橋頭」過去的發展史,接下來可以搭乘捷運直接到實地參觀。時間應該會超過3小時...
5/25(一)停課
5/30(六)端午節停課
6/8 (一)上Mapping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6/13 (六)下午吳慧芳來談畫廊和另類空間(確切時間再議)
6/15 (一)上On mega exhibitions
6/22 (一) 上「美術館的可能性」and/or期末娛樂

Elsa Chen said

at 2:36 am on Jun 8, 2009

6/13 日停課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