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View
 

陳香君看不見的風景畫冊策展論述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Elsa Chen 14 years, 10 months ago

 

看(不)見的風景:當代跨域性格的探索

 

盧明德、陳香君(策展人)

 

藝術的當代性格可以是什麼?僅只是當下時間的一種美學註記?

 

知名藝術哲學家Arthur Danto數語道破主要的美學命題;即以繪畫形式的純粹性為發展中心的現代主義圍牆傾倒,那曾經被驅趕的或不納入城牆內的廣袤世界重新被看見、被理解、被感受。換句話說,當代意味著傳統與現代、多元跨域的並存;邊緣的回歸,事物秩序的脫韁、流轉,以及不斷的詮釋與再詮釋。

 

「看(不)見的風景」(In/Visible Landscape)展演活動,是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為交會點,連結一群台灣資深、中生代以及新生代跨領域藝術創作者,共同思索、介入藝術當代脈動的實踐記事。

 

風景及其可見與不可見,有其視覺藝術、地理、人文、歷史和心理的意義。風景可以是實景寫生或抽象寓情,也可以是地貌景物、社會景深或心境投射。人所理解的風景並非自然中立,而是透露著人和自然、人與社會、人際組織與互動模式,以及人們內心世界的關係和脈絡歷史。在此,風景的意涵被延伸了。它除了常被用來指涉景色之外,同時是當代藝術與生活的一種美學隱喻,也是我們藉之探索、溝通生存狀態以及社會心理關係的平台。

 

基此,「看(不)見的風景」,藉研析與感受當下自然、人文、歷史與社會風景的秩序和日常流動,透過複合媒材及媒體創作,以及跨域表演等形式,回應較普遍性的當代生活與台灣南方獨特的社會情境,企圖呈現那爆發、流竄或幽微在疆界內外的詩學層次與社群經驗。

 

從駁二藝術特區C3北方展間進入,首先看見的是「鹽埕119」小組的創作。站在不可復返的全球資本主義經濟浪潮裡,人們如何觀看、理解和詮釋鹽埕這塊曾經繁華薈萃,但因都市計畫轉向而榮景不再的土地?「鹽埕119」並不緬懷鹽埕逝去的「青春年華」,亦不喟嘆其「遲暮之美」,更不精心粉黛鹽埕以求力拼堀江經濟新浪。他們行走鹽埕各地,嘗試用當代人的眼與心,藝術家的手和腦,調查、拆解及整合社區人情物貌的形式元素與人文景深,嘗試賦予較為邊緣的文化一個舞台、一些燈光和幾種聲音。

 

由建立一份流浪貓的鹽埕地突發想,曾俊融的《解讀》(2009)跟著到處遊蕩的流浪貓走遍鹽埕的大街小巷,隨機拍攝鹽埕的建築、巷弄以及許多無名的小角落,鋪陳出一張屬於自己的鹽埕地圖。曾俊融並邀請觀眾用小紙框框在有感覺的照片上,並以文或圖來描述照片之於他們的意義。觀眾參與,讓預設的鹽埕地圖添增了新的意義。

 

李怡志的《賦語計畫鹽埕公園》(2009)則以點線面,描繪鹽埕建築特有的形式語言。該語言,並非解說建築的材料特性,而是指出歷史地理與人文演化的獨特過程。黃郁齡的《鹽埕廢墟地圖》(2009)再現高雄都會中心內的廢墟地圖。這些曾經華麗的建築,或停工已久或已廢棄不用,經由當代藝術熱烈擁抱廢墟的慾望轉譯,見證鹽埕經濟、人口與美學的遷徙。林佩穎的《Re-code》(2009)表面看似建構了政治經濟的線性大歷史。然而打開《Re-code》歷史的扉頁,表層的年代,不過是林佩穎訪談的鹽埕人隨意提及的數字拼湊而成。無厘頭的數字、常民生活的呢喃,與大歷史相映成趣。楊薌衡的《藍色小蜜蜂》(2009)邀請觀眾一起杯酒作樂。粉紅色超可愛中古機車上裝置五彩繽紛的壓克力酒架,是楊薌衡對於鹽埕過去的美式酒吧文化的現代演義。過去美國人與台灣中產階級浸泡的美式酒館,加入對高雄勞工階級的觀察與輾轉社區的肉粽叫賣文化,轉換為充滿現代設計感的類機動小酒吧,提供跨文化、階級的混合飲料,如維士比加伯朗咖啡、沙士米酒維大力等。

 

含蓄隱身在C3通往C2的牆面與門廊之處,張惠蘭的《甜蜜鹽埕埔》(2002)聯繫「鹽埕119」與「性別與族群」組。《甜蜜鹽埕埔》懸掛的每一件禮服,均是藝術家在與鹽埕、高雄藝文界交涉甚深的串門婚紗與串門攝影學院購置的。當時時髦經典的禮服款式,再現經濟繁華、藝文薈萃的風華歷史;且從婚紗拉出一條文脈,指向C2北方展場探索跨文化婚姻的創作。

 

C2北方展場,是一群再現東南亞新移民女性生活情境、探索其主體聲音,並嘗試建立跨文化關係的創作。林佩怡的《究竟吃到了什麼系列》(2009),從越南新移民女性在台灣開餐廳所準備的跨文化混種菜色,探索法國殖民、共黨執政與如今選擇超英趕美對於越南的綜合影響,以及她們婚配來台之後面對的家庭處境。黃匯君編劇、與彌陀國中學生共同演出的紙影戲《茉莉姑娘》(2009)則從一人多妻的虛構婚姻文本,交疊出台灣與跨國婚姻機制內外,情慾、家庭政治與社會文脈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和其他「性別與族群」組同學一起在暑假期間和幾位經營或照管餐館的新移民女性認識、訪談到逐漸熟捻,詹宛瑜從創作《她》(2009),來表達她在過程中看見的新移民女性的結構性困境與家庭社會期待,以及她們也希望能和台灣女生一樣打扮、上班的渴望。

 

陳亭瑾的《你可以再靠近一點》(2009),邀請觀者一步步走進黑白二層布幕圈圍出的小迷宮,遭遇印尼、泰國、菲律賓、越南籍配偶對於家庭、母國文化、工作、玩樂等經驗的討論和分享,背景並不時傳來她們工作或經營的小吃店客人歡唱卡拉OK的聲音。外面的觀者從黑色布幕旁的電視螢幕可以聽見喇叭播放的新移民女性的聲音和觀眾回應的聲音,以及看見透過白色布幕投射出來的內部觀眾的影子。這件創作建構了一個不期然相遇的內觀空間,讓視聽的主體,意外遭逢一群具有個體及文化差異主體的聲音存在,同時也讓自己和其他視聽主體有機會審視與跨文化主體共處一室的經驗。

 

卓明指導、吳文文與劉運洲共同製作,由5位泰國、越南、印尼,中國籍新移民女性聯合演出的《行、立、坐、臥姐妹篇》(2009),讓跨文化主體的實體直接交遇。這些新移民女性以肢體動作、聲音和儀式結合的即興舞蹈劇形式,或抒發或轉化生命與生活中的創傷經驗。隨著演出播放的樂音與投影的帆船飄洋過海畫面,詩意悠悠的烘托了整個場景。整個演出,在越南籍新移民女性清唱南北越戰爭後流行在越南街頭巷尾的歌《如果我是一隻小小鳥》時達到最高潮:

如果我是一隻小鳥

我願意是一隻鴿子

如果我是一朵花

我願意是一朵野花

如果我是一朵雲

我願意是一朵溫暖的雲

如果我是人

我願意為所有的人死去 (暫譯)

演出此時創造的一室凝神摒息、美學共感的過程裡,各主體或許得到解放與得力。

 

            進入C2南方展場,「藝術介入」組透過藝術形式,呈現政治政策、社經體制、意識型態與權力規訓對於個人和地方的影響。蔡漢正《不認識的自我》(2009),以二張照片作為尖刻對比的手法,再現個人對於意識型態的詰問:男孩長大要當警察的夢想,被英國警察暴力襲民的現象寫真無情戳破;高雄世運的宣傳形象,被另一張高雄夜間工廠排放黑煙的美麗照片所挑戰。曾柏仁《起立 敬禮 坐下    好》(2009)觀察上課已經不需起立敬禮的高中學生,面對要求他們起立敬禮時的反應。當學生不斷被要求,且他們發現攝影機正在拍攝之後,全都自動接受老師、特別是影像權力的召喚和規訓,越發整齊的起立敬禮。王秀民《竹籬笆外的等待:相依》(2009)則以照片陳列的方式,再現國共戰爭的高點與暫歇,以及傳統的婚姻牽繫,如何讓一對情侶分隔台海二地大半生且在各自配偶逝去之後又重聚在老伯伯所居住的台灣。張凱惠《工業區在我家》(2009)關切的是國家經濟發展規劃對於地方、社群與個人生存的左右。紀錄片的投影,裝置在象徵性的房屋裡,門前的大路直直開進屋內,上方的排氣煙囪,則定時的閃著危險的紅燈標示。這件創作,要獻給潮寮毒氣事件中被遺忘的人們,初步暴露國家與資本主義經濟不顧人民福祉一味開發的侵犯與暴力。陳冠彰《如何正確的-丟一包垃圾》(2009)則關切丟垃圾這件日常生活和環境意識息息相關的行為。從實際跟拍垃圾車的行動,觀察一個城鎮體制、社群民眾如何規劃、丟棄、再利用人類廢棄物。張新丕《「御宅」的SPA椅》(2009)乃是對於數位科技生活化後的御宅文化的描述和嘲弄。自成一格的木質台座有著堪稱酷炫的造型,人們可以躺在裡面看電視、打電腦,全身的家當都可放置在木條所區隔的架子上。木質台座,宛如日式供人休憩的太空艙,生活生命一次搞定。

 

回到C2北方展場進入C1展間。「看不見的風景」組創作,或關切自然環境、宇宙萬物,或以自然為寓言、材料或美學隱喻,探索社會文化或心靈風景。該組可從盧明德《別讓青蛙不下蛋》(2009)創作分出二線脈絡。在立體方面,由一顆大紋身蛋、30頭紋身小乳牛、3片荷葉、6片竹葉、30隻青蛙、80條鯉魚以及100顆散置各處的小蛋所組成,以人為擬仿介入真實的方式,打造一種自然化的自然(naturalized nature)。看似自然的動物群聚現象,卻以違反自然或說以自然界不可能的方式現身與排列,如此,透過詩意的美學寓言,對照、省思人類任性利用自然、改變自然的殘酷現象。而在平面輸出方面,則再現了藝術家近幾年所參與的腦波計畫。盧明德在繪畫風景時的腦波,被測量、被再現出來,成為看不見的風景。

 

就第一個脈絡來閱讀「看不見的風景」組創作。曾琬婷的《擬境花園》(2009),創造了一個押花的球體世界。球體,像是地球的隱喻,內裡是各種押花草所形成的迷人世界。面對人類開發,導致地球生物不斷消失的現象,曾琬婷以押花形式,來封存消逝物種的隱喻和記憶。就第二個脈絡來說,楊千芳《空白‧間距─太陽谷觀測藝術計畫》(2009)以影像裝置的語彙,再現創作者在88風災之前於旗山斷層太陽谷的地質偵測計畫結果。同一個地點,在不同的時間點,經由雷射投射,發現落點有很大的變化。這落點圖,是人類無法感知的地殼變動。張馨尹的《彷彿之境》(2009),則以帶有香氣的自然手工皂,與旗津砲台的形式和歷史作曖昧的對話。《彷彿之境》是再現旗津砲台的形,再以可以洗掉的肥皂與自然香氣,溶解掉對於戰爭的重現?還是以自然物隨機堆砌的形,再現一個人文的詩意?同樣的意符與其指向的意旨之間的刻意模稜與斷裂,也出現在林鴻文的《精神黑洞風景》(2009)。這個PVC材料製作而成、發出擬自然的怪聲音的「馬鈴薯石頭」或「石頭馬鈴薯」(藝術家語),究竟是什麼呢?稱之為「精神黑洞風景」,這看不見的風景時時提出的辯證和玩笑,是藝術家對於形式、美學與哲學實驗精神的一種探索和堅持。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