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學綱要
科目名稱:跨領域藝術研究導論 R必修 □選修 教師: 陳香君
任課班級:跨碩一
每學期開課學分數:上學期 3 學分 下學期 學分
總學分數: 3 學分 每週上課時數: 3 小時
上課時間:每週五下午1:30至4:20 教室: 5216
連繫電話:0910-064413
辦公地點:研究室
辦公時間(Office hour):請先email預約 elsahcchen@gmail.com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不得非法影印※※
一、教學目標:什麼是跨領域藝術?為什麼會有跨領域藝術?跨領域藝術可以是什麼?怎麼跨?跨學科?跨媒材?跨學科?跨社群?如何思維與操作?本課程探索跨領域藝術的萌發背景─即當代社會生活的跨領域性格,追蹤其美學與歷史文化脈絡,並研究探析相應的美學實踐論述。本課程偏重於視覺藝術的介入,但特別邀請知名台灣文學劇作家卓明老師,開設4次專題及劇場工作坊,探討與體驗表演藝術的介入行動。
二、教材內容:如列
三、實施方法:文獻閱讀、口頭報告、專題討論、期末研究報告
四、評量方式:1. 課前閱讀、口頭報告、課堂參與(40%)
*所有同學必須在每週上課前讀完指定閱讀文章;
*負責口頭報告的同學,必須從文章中找尋幫助大家理解的文字及影像資料(特別是具體的展覽及藝術創作資料),並書寫心得報告或研究分析一篇,約1000-2000字,最晚必須在報告7天前email給老師
2. 期末研究報告(60%;6000-8000字),2010.1.15前email給老師
*自行選擇研究題材,可以是展覽、計畫、藝術創作或藝術家/團體
使用別人觀點與文章,必須引注清楚。切勿抄襲。
五、教學進度及閱讀書目:
1. 9/18 課程簡介
Part I 當代跨域性格的探索
2. 9/25 跨領域:當代的美學、歷史、文化與精神狀態 I&II
Arthur C. Danto, After the End of Ar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林雅琪、鄭慧雯譯,《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臺北:麥田出版,2004,頁23-46;頁245-265;267-300。
報告人:鄭惠文、謝慧諭
3. 10/2 跨領域如何跨?思考與實踐
Gen Doy, ‘Crossing Borders: Thinking without a passport,’ (www.interrogations.org.uk/papers/gdoy.doc)
林宏璋,《界線內外:跨領域藝術在台灣》,台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4,頁3-26。另,此報告頁27-145蒐集了台灣本地藝術跨領域的案例,可供參考。
報告人: 羅文君、廖穗伶、林順發
Part II 跨領域表演藝術專題
請注意:卓明老師希望上課同學寫一份簡單的自介(100字)以及針對「我認為劇場是….」主題撰寫想法(100字)
4. 10/9 從現代劇場到民眾劇場
講師:卓明
李立亨,《我的看戲隨身書》,台北:天下文化,2000。
5. 10/16 從反生活動作到自然行為身體
講師:卓明
王墨林編著,《台灣身體論:評論選集1979-2009》,台北:左耳文化,2009。
6. 10/23 體驗劇場
講師:卓明
關鍵詞:表達語言、身體反應的統一感
7. 10/30 體驗創作II
講師:卓明
關鍵詞:自發源點、獨立特異、生活性、戲劇性、整體感
Part III 跨領域與藝術實踐的歷史脈絡
8. 11/6 Total Art I
Jürgen Schilling著,吳瑪悧譯,《行動藝術》,臺北:遠流,1993,頁1-187。
王文宏著,《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總體藝術》,台北:藝術家,2004。 (請特別注意台灣的案例)
報告人:洪金禪、張允慧
9. 11/13 Total Art II
Jürgen Schilling著,吳瑪悧譯,《行動藝術》,臺北:遠流,1993,頁189-350。
另可參考Allan Kaprow的藝術實踐
Jeff Kelly, Essays on the Blurring of Art and Life: Allan Kaprow, California: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expanded edition, 2003. 徐梓寧,《藝術與生活的模糊分際》,台北:遠流,1996。(譯本為1993年第一版)
http://www.moca.org/kaprow/
http://www.moca-la.org/audio/
報告人: 林順發、徐珮馨
Part IV 藝術介入與政治民主
10. 11/20 文化行動主義
Grant Kester, Art, Activism, & Oppositionality,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8, pp. 1-19.
Mary Jane Jacob http://www.maryjanejacob.org/index.html
Suzanne Lacy http://www.suzannelacy.com/
Adrian Piper http://www.adrianpiper.com/
廖億美,《藝術介入公共領域的創造性關係--一個台灣環境運動的視野》,國立台北 藝術大學藝術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報告人:王錦娥、謝慧諭
11. 11/27 藝術介入空間
Catherine Grout, Pour de l’art dans notre quotedien: Des œuvres en milieu urbain , 2001. 姚孟吟譯,黃海鳴審訂,《藝術介入空間》,台北:遠流,2002.
Miwon Kwon, One Place after Another: Site-Specific Art and Locational Identity, London and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Ch. 3, pp. 56-99.
Richard Serra http://en.wikipedia.org/wiki/Richard_Serra
報告人:林佳勳、鄭惠文2、劉瀚詣、徐珮馨
12. 12/4 新類型公共藝術 I
Suzanne Lacy(ed.), Mapping the Terrain: New Genre Public Art, Berkeley: Bay Press, 1995. 吳瑪悧等譯,《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臺北:遠流,2004。
報告人:蔡佳佑、陳姿仰
13. 12/11 新類型公共藝術 II
Miwon Kwon, One Place after Another: Site-Specific Art and Locational Identity, London and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Ch. 4&5, pp. 100-137; 138-155.
報告人:張允慧、周信宏、蔡佳佑、蕭文綺
Part V 跨領域交遇與對話:美學論述的建立
14. 12/18 關係美學
Nicolas Bourriaud, Relational Aesthetics, Paris: les presses du réel, 2002, Ch.1 & 2.
報告人:洪金禪、羅文君
15. 12/25 對話美學
Grant Kester, Conversation Pieces: Community + Communication in Modern Art,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2004. 吳瑪悧等譯,《對話性創作: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台北:遠流,2006, Ch. 1-3,頁14-35;36-87;88-135.
報告人:廖穗伶、陳姿仰、林佳勳
16. 1/1 元旦放假一天
17. 1/7 英國里茲大學藝術社會史及批判史教授Griselda Pollock來校演講
講題:Aesthetic Wit(h)nessing in the Era of Trauma
創傷年代的美學感同與見證
18. 1/15 期末報告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