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欣穎藝評分析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Elsa Chen 15 years, 4 months ago

 

藝術評論與寫作                                       美術所碩一張欣穎

 

選讀文章:

陳瑞文,〈高雄貨櫃藝術節的文化想像〉,中國時報 2004112C8

 

    閱讀陳瑞文老師這篇,〈高雄貨櫃藝術節的文化想像〉,可以發現批判性意味較低,相反的,以較樂觀、鼓勵的態度來看待貨櫃藝術節這大型游牧藝術村所塑形的「當代文化的新交往場域」。我取「都市與當代藝術」、「藝術的社會力」、「藝術社群的文化營造」三方面重點論述,作為對此篇文章的評論及分析。

 

2003年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看台灣都市和當代藝術發展

 

    高雄作為南台灣的第二大都市,其以海港和工業為其產業經濟型態。又曾是世界第四大貨櫃港,遂以海洋性格來型塑,作為對外的文化窗口。在政治訴求下,打造「城市行銷」,連結國際藝文交流,藉以改造都市形象。

    建碁「貨櫃」單一純粹而特定的經濟價值,延伸作為藝術創作的平台媒介,承載思想層面及抽象慾念,跨界於文化與物件間的形貌,重建並顛覆其定義。聯結高雄、在地、海洋之間的關係,形成國際符號,複合多重文化與價值,並強化異文化的交流,展開追求都市自覺與定位的當代省思。

    貨櫃的社會功能,緊密的結合其經濟命脈和國際交流。在思想上,裝載的是慾念、希望與自由。貨櫃這人工空間的框架,穿梭於空間與空間之間,進行裝置、拆解、重組和流變。在古希臘,流變觀念是城邦生活的內在,如同高雄之於貨櫃美學,在異質異地間交雜,在來自四面八方的不可測中永恆的輪迴運動。貨櫃本身的材質易改裝,能快速拆組,這種在存在顯現裡不斷自我組織、成形,不斷流動投注,達到對生命的冒險和渴望的一種自我肯定。高雄這個移民城市,異民族間的多重性,相互連結、承認和面對,形成獨特的場域。在這流變的二十世紀,也開始投注思想的移動,摩拳擦掌的準備發揮最高的流動力與流量,試圖以新的角度詮釋當代藝術。

 

藝術在今日已經成為改變社會和營造都市形象的重要力量

 

    60年代普普藝術以來的當代藝術,不管是在觀念上或物件的使用,皆越趨熟煉且多元。逐漸形成的,是藝術在實踐主義與投入社會行動的關注上[1],藝術多少認知到其自身與政治、社會性議題的牽連。不同於現代主義藝術佔據美術館中充斥著白牆的封閉空間,隔絕高藝術與俗藝術、藝術家與觀眾、藝術與生活,當代藝術化身為更具親和的形式,拉攏觀者,融入城市空間,互動於場域的社會性、文化性和日常性。

    在今日,藝術正規教育的匱乏是和一般大眾高比例抗拒藝術的現象息息相關。因而,此一藝術節的另一個重要任務在於潛化都市居民的人文素養、眼界的培養、品味的提升,借而引起民眾對藝術與社會和流行視覺文化間的敏感度,打破藝術與生活的隔閡,拉近藝術鑑賞品味分歧所導致的藝術家精英傾向和觀眾間的疏離。如同高千惠在〈貨櫃與迷宮的承載〉[2]所言,精英自由人所創設的東西,已經讓精英自由人享受到一種歡愉,我們要想到的是,如何提供給一般民眾,提高參與度。將當代藝術全民化,共同為城市的遠景作打造,共同創造「贏的方程式」。

 

藝術社群和政治人物共同為都會的文化營造

 

策展人李俊賢以「後文明」為本屆貨櫃藝術節的主標題。在「貨櫃造鎮」、「貨櫃藝術村」為號招下的2003年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不同於2001年的初蹄試聲,除了在地藝術家、外籍藝術家外,更加入許多國內年輕藝術社群,如屏東縣的米倉藝術家社區協會、台北市的新樂園藝術空間、鐵道藝術網絡台中站20號倉庫、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嘉義鐵道藝術村、高雄縣橋頭鄉橋仔頭文史協會等

不同地域背景、文化視野及觀點,以高雄為世界的節點,既是終點也是出發點,異域不同質性所帶出對於物件文化環境的錯置,與貨櫃接軌,呈現出後工業文化時代的面貌。各地文化的差異形成觀念、思想交流和溝通。多元化並置,打開高雄視野,進行個體與個體、專業與專業之間觀點的對流與繁殖。

 

小結:

    貨櫃的「無限性」,肯定各式各樣的存在顯現。高雄的在地價值,在於不斷尋找其價值,交織、碰撞、交錯、投射,穿過存在進行修正,是一種開放的總和。



[1] Malcolm Miles,簡逸姍譯,《Art, Space, and the City藝術,空間,城市》,台北:創興,2000

[2]高千惠,〈貨櫃的迷宮與承載〉,《藝術家》,20023月號,P240~243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